(资料图)
从古到今,葫芦在我国都寓意为“福禄”。又因葫芦籽多,有多子多福的寓意,于是葫芦便与吉祥相联。葫芦可当瓶当壶,可做瓢做碗,具有一定的实用性,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。许多民间艺术家从葫芦身上看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,葫芦雕刻由此产生。在通榆县,一代又一代烙画师傅们传承传统工艺,让葫芦雕刻由民间物件登上大雅之堂,成为民间工艺品,并成功获批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木器、木家具的烙烫画在东北广为流行。在通榆县,朱家安先生、谭宝华先生都是当年通榆县烙烫画的佼佼者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家具烙烫手艺虽然不再流行,但这门手艺还有人在追随。进入新时代,追随者中多了一位小学生,他叫许宏双。许宏双从小乖巧,因为表现出对绘画的喜爱而深得两位老先生的厚爱,他成了唯一一个在谭宝华先生烙画时,可以近身观看的学徒。谭宝华先生偶尔会把他起好稿的作品让许宏双上手烙,不足之处他再修复。生于1990年的许宏双从小喜欢画画,把美术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,在7、8岁的时候就能拿起电烙铁比划着做烙烫画。高中时,许宏双把对美术的追求当成了人生事业和奋斗的目标,在高考时顺利考取了师范类美术专业,并在2013年大学毕业后,成为一名美术老师。在许宏双学习烙烫艺术的时候,同乡的家具木匠世家李业林也是师从谭宝华,在家具上烙烫画有很多实践经验,他对许宏双给予了极大的支持。因为共同的爱好,让许宏双和李业林的女儿相识并相爱,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在师傅和岳父的影响下,许宏双潜心烙烫艺术创作,通过专业美术学习,他将木板烙烫画工艺转移到葫芦上,形成了属于许氏特有风格的葫芦烙烫工艺。许宏双酷爱这门手艺,极其用心研究,悉心创作,转换载体,创新性融合,将手工烙画的方式和雕刻工艺应用到葫芦上,使这一传统民间流传的葫芦文化得到继承,并在此基础上将现代美术的优点与葫芦艺术有机融合,作品更具时代特色,成为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。作为民间美术工艺范畴的一个重要形式种类,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创作实践中,许宏双所采用的烙烫工艺经过他的独特创新,艺术创作向多角度、广思维的表现技艺发展,融合进其他艺术形式。葫芦不仅形态各异,葫芦艺术形式多样,功能增多,开始用于工艺陈设、器皿收纳、实用装饰,实用性不一而足。许宏双随后又学习了烙彩结合工艺、雕刻工艺等,使技艺更全面,他先后完成了许多精美的葫芦作品,在当地墨宝园参加展览,被各界朋友喜欢收藏和喜爱,域外收购者也络绎不绝,声名远播。许宏双创作的葫芦作品先后在通榆县墨宝园、通榆电商平台、通榆年画艺术中心长期出展。2022年,在白城市草原湿地文化体育旅游节期间,他举办了许氏葫芦工艺美术作品展;同年,在中国天津荣大花卉第三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中,许氏葫芦工艺品获铜奖,并打通了互联网推荐渠道,使葫芦作品走出吉林,走向全国。烙画和雕刻艺术给葫芦增添了无限的艺术价值,由农家瓜果登上艺术殿堂,为当地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同时,也带动了地方经济。许宏双在采用家乡葫芦进行制作的同时,也把选择葫芦的眼光投向了全国。随着作品社会影响力的扩大,他打通了域外葫芦选购的最佳渠道,遍布山东、河北、山西等省市,精选标准也逐渐提高,以器型周正、表皮细腻的葫芦为标准,更便于雕刻、创作和收藏。通榆县文联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研究工作,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,保护县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,结合文化作用和社会影响力,许氏葫芦工艺于2022年通过申请,进入通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23年成功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进入白城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,被确定为白城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。许宏双现在通榆县明德小学校任教,担任美术教师,因自己对美术的热爱,他也着力培养了许多爱好美术的学生。自2020年开始,通榆县明德小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“传统文化进校园葫芦工艺社团学习活动”。许宏双把许氏葫芦的技术传承带进了校园。如今,学校将葫芦工艺纳入特色课堂,深受学生们欢迎。2022年10月,在“传统文化进校园”学习活动中,作了题为《家乡的艺术——葫芦工艺》展示课,并在《白城市中小学综合学科课堂教学精品优秀课评选》获一等奖,让非遗成果在校园得到传承与发扬的同时,也结出硕果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如今的葫芦烙画工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持续拓展中的葫芦艺术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,表现形式更加多样、艺术价值更加突出、收藏价值更加扩大、传承对象更加广泛,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。
[白城新闻网编辑|苗金明 复审|赵翠丽 终审|贾涤非]
(责任编辑:贾涤非)